报告题目:短链含氟化合物的环境风险

报告人:   胡建信

报告时间: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9:30

报告地点:绿色环境楼231会议室

邀请人:   潘奕陶、戴家银


报告摘要:

    作为工业合成化学品的重要类别,短链含氟化合物在经历环境管控演变的过程中展现出多维度的生态影响特征。初期因其臭氧层破坏特性(ODS)及强效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能值超CO₂数千倍)的属性,被纳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管控体系。随着国际社会对持久性污染物认知的深化,特别是欧美针对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管控升级,部分短链含氟化合物因其作为三氟乙酸、三氟甲烷等环境持久性物质前体的特性,逐步成为国际环境公约修订、科学界风险评估和产业界替代方案研究的重点对象。本报告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的科学发现、风险评估进展及国际公约管控动态,构建短链含氟化合物“生产-应用-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演变图,揭示不同历史阶段环境风险的演化规律。研究重点剖析当前国际环境议程中具有优先管控地位的短链氟化物质(如HFCs、HFOs等),基于其环境持久性和环境危害特征,结合中国产业结构特点,提出环境风险评估框架和研究需求。研究结论在于为全球环境治理和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报告人简介:

    胡建信,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化学品环境管理与履约对策研究。先后牵头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生态环境部公益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等几十个研究项目。先后牵头完成《中国逐步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国家方案(更新)》、《中国化学品环境管理问题与战略对策初步研究》和《中国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等国家和行业战略和行动方案等几十份。目前任:(1)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2)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和《汞公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3)国家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还担任(1)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2026年《臭氧耗损科学评估报告》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联合国环境署化学品选择委员会委员等。曾经担任IPCC工作组成员和《斯德哥尔摩公约》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审查委员会等。作为主要成员于2004年获第二届国家“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2006年获联合国60周年UNEP保护臭氧层贡献奖;2007年,因对IPCC工作的贡献,与其他IPCC科学家共享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2015年获得“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