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28年交通大学设置的市政工程专业,曾培养出顾康乐、周文德、顾夏声、胡家骏、徐晓白等一批杰出校友,在融合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面向国际前沿,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和领导能力”的环境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上海交大双一流学科群及上海市四类高原高峰学科建设投入支持下,学院紧抓发展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背景下,学院未来将重点围绕减污降碳协同、环境与可持续能源、环境健康、环境大数据、资源环境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持续发力,在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形成新的学科特色与增长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正高37名,副高33名,拥有包括长江学者3人、杰青6人、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青年特聘专家2人、优青6人、海外优青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人等在内的一批优秀师资。

    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依托现有师资,学院逐步形成环境多介质污染过程理论与方法、环境多介质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生态毒理与环境健康、环境功能材料与绿色能源、资源环境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等特色学科方向;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二十余项;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ES&T、WR等领域著名期刊发文数位居国内高校前列;获批绿色造纸与资源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态环境部新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新生污染物“一带一路”中新联合实验室、上海市环境保护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全方位服务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建设。面积超过2.3万平米的绿色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大楼,为交大环境学院新一轮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硬件支撑。“环境与生态学”ESI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环境科学”QS排名位列全球前53。

    高水平科研带动高水平教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的的育人观,始终是以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培育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家国情怀。率先实施“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自然科学试验班、致远工科荣誉计划等方式选拔优秀生源投入环境专业学习,优质生源比例超过90%。学院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多次荣获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交大教书育人一等奖、上海交大就业引导名师、上海交大“凯原十佳”教师等称号。学生荣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特等奖(2019)、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2020)、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2024)、上海交大“校长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硕士生刘智卓获评2020年度“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仅10人)(2020)。毕业生遍布祖国的各行各业,成长为栋梁之才。多位毕业生在一流高校及机构担任教职,成长为国家杰青、青年特聘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还涌现出“全国人民最满意公务员”“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等优秀典型。

    高层次合作推进国际化办学,学科影响力持续扩大。

    学院多渠道拓展国际科教合作,提升人才全球化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承担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WFEO-CEE)秘书处工作,积极在国际组织中发挥影响力;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续签E2S2项目,与日本共建中日能源环境产业研究平台,与新加坡共建“一带一路”环境新生污染物联合实验室,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共建绿色增长研究院,合作产出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围绕国际人才培养,实施与英国利兹大学环境学科联合办学“3+1”项目及中日韩亚洲校园项目,承办国际暑期学校及国际暑期实习;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培养联授博士;策划“全球挑战计划”组织学生多次赴泰国、马来西亚实践探访。学院积极推动多形式国际学术交流,主办洪堡论坛、国际低碳发展学术会议暨巴黎协议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源技术革命论坛、第六届亚洲低碳国际会议,吸引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累计超过千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国际环境科学中心(IIES)等合作伙伴多次举办双边研讨会;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工程院院士等多位国际著名学者做客“大师讲坛”。学院教师接受央视国际频道、上海外语频道、中国日报等重要媒体采访,发出交大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