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环境学院李萌老师获社会科学组一等奖,赵砚彬老师获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医学学科组三等奖。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根本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上海交通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于2022年10月正式启动。学院组织了院内第四届青教赛比赛,遴选和推荐李萌老师和赵砚彬老师参加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本次竞赛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最终根据现场专家评审结果,产生获奖名单。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依托环境学院教学发展分中心,积极筹划、精心培育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党委书记胡薇薇、院长耿涌和教学院长刘萍全程参与和指导青教赛的院内遴选和校赛备赛等工作。学院与生医工、材料学院共同组织“三院联合青教赛赛事解读与教学经验分享会”,邀请校内教学名师、往届青教赛获奖老师分享比赛经验和做法,组织参赛老师深入打磨课程资料。备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经过激烈角逐,学院两位参赛教师在本次大赛两个组别的评比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获奖教师简介
李萌,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价值链与投入产出模型、低碳经济与气候政策等。围绕环境经济、低碳政策等研究内容,在One Earth, Energy Economics, Energy Policy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
参赛课程为本科生课程《气候变化导论》。《气候变化导论》课程面向大学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核心知识进行讲授,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原理、国际气候合作与治理、气候治理的政策工具等。本课程从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的视角出发,结合前沿科学研究,为培养气候变化与双碳方向科研、政策人才奠定基础。本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与概念繁多,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李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讲授与互动,揭示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与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综合视角分析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通过将最新的学术热点与课程结合,穿插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教授知识的同时启发科研思路,为学生深入开展环境领域学习与科研奠定基础。
赵砚彬,博士,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新污染物生态健康效应及作用机制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等研究项目。在Environ. Sci. Technol.、Environ. Int.等环境领域及重要国际综合类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撰中英文专著2部。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参讲《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等课程。曾获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参赛课程为本科生课程《环境微生物学》。该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其重点是研究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问题,着重研究生长在自然环境、受污染环境和人工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及其生物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针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知识点繁多枯燥、内容难于贯通理解的特点,赵砚彬从“内容重构、形式创新、过程设计、前沿穿插”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创新。通过重构教学逻辑,穿插微生物学发展史,由学生身边环境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将最新的学术热点与课程融合,教授知识的同时启发科研思路。课程热切关注环境微生物学问题,强调情境贯穿、以点带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