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戴家银、长聘教轨副教授朱樱邀请,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永平做客第168期环境讲坛,在绿色环境楼231会议室与交大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带来主题为“微塑料研究进展与思考”的精彩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戴家银主持。
微塑料(Microplastics)一般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微塑料颗粒,是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塑料污染存在全球威胁,环境中的塑料污染一般被认为是“不可逆的”。曾永平结合国内外以及团队的研究成果从微塑料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微塑料的生物摄食与健康、大气微塑料的迁移与运输、微塑料的全球河流入海通量以及海洋微塑料“消失的汇”六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微塑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曾永平提到,微塑料的研究趋势应从简单的环境分布和生态效应转变为迁移行为和毒性机制,强调了微塑料可在大气对流层中自由迁移和运输,也强调需要增加更多、更全面的模型参数和实测数据来建立更精准的微塑料河流入海实时动态传输模型。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微塑料在地下水的迁移” “微塑料在大气中的老化”“自来水的微塑料”“微塑料传输模型估算值的指导意义”等问题与曾永平进行了深入交流,会上气氛热烈。
嘉宾简介
曾永平,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198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山大学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化学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归国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2010)。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8年期终评估为优秀);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2008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南粤百杰”计划。曾永平长期从事环境地学化学研究,在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和人体暴露风险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他构建了新型被动采样方法体系,为系统研究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迁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阐明了人为活动对有机污染物在近海环境中演化归趋的影响机制;首次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主预测因子创建了估算全球河流塑料入海通量的模型,纠正了国外研究高估全球尤其是中国河流塑料排放强度的偏差;精细评估了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物与人体暴露以及潜在健康风险。目前担任国际环境科学权威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主编等学术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