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撰稿 | 邢常悦;摄影 | 占光明 2024-03-11 127062

    2024年3月7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地下水复合污染原位高效反应带修复技术”(2023YFC3708000)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朱利中教授,南京大学吴吉春教授,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张文辉教授级高工,天津大学赵林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华明教授,上海大学李辉研究员以及江南大学何锋教授组成专家组,对“地下水复合污染原位高效反应带修复技术”项目进行了集中研讨与论证。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处长王磊、项目主管杨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盛鑫军,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曹心德和校院科研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出席会议。开幕式由盛鑫军主持。各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以及特邀嘉宾共计40余人参会。

    朱新远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学校会全力支持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希望专家组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高水平、高质量完成项目预定目标保驾护航。

    王磊代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讲话。他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管理的总体情况和要求,肯定了各项目参与单位在基础研究上的优势,提出在此基础上要突破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吴吉春代表论证专家组详细解读了项目指南。他指出,该项目是针对化工园区和工业集聚区的区域地下水有机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高效修复和长效管控,与以往的单一场地项目相比,规模尺度更大、难度更高。从技术要求、监测和数据需求、修复和管控材料的适应性以及长效评估方法和成本控制上都体现出对地下水复合污染综合治理方法重大创新和突破的迫切要求。

    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张礼知详细汇报了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课题一“地下水系统中典型复合污染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精细刻画与风险预警”负责人、北京大学童美萍教授,课题二“绿色修复和风险管控材料研制及其产业化生产”项目骨干、上海交通大学龙明策研究员,课题三“铁循环强化原位反应带高效修复和低碳风险管控技术”负责人、南开大学韩刚教授,课题四“地下水复合污染绿色高效修复与低碳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方法”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魏源研究员,课题五“典型工业园区地下水复合污染原位高效反应带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综合示范”负责人、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宏坤正高级工程师分别汇报了各自课题的实施方案。

    专家组成员充分讨论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各课题实施方案,一致同意项目方案通过论证,并就任务落实和成果把控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

    朱利中代表专家组作会议总结。他强调,项目组应围绕项目指南核心要义进行优化和推进。项目需具备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旨在实现技术增量和应用效果、推广价值,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

    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与修复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与生态质量和人民健康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地下水复合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之一。本次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对于加深专项各课题间交流协作、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示范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确认了各项目实施方案的合理性,明确了实施的关键节点和阶段性目标,有利于各项目不断做深做优、落实落细,实现“1+1>2”的协同研究效果,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地下水复合污染修复和管控技术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我国“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