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环境学科高质量发展,促进不同高校环境学科交流互鉴,为环境学科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建院25周年之际,于12月1日在大零号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西北生态院冯起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教授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近30所高校的环境学院领导,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曹心德主持。
周承为论坛致辞。他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25年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他指出,本次论坛作为全国各高校环境学院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对环境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途中,要充分发挥环境学科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更新台阶。
马军以“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围绕“宏观战略素质”“特色知识结构”“学术方向选择”“特色方向培育”“综合能力与发展潜力积蓄”等详细介绍了新时代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他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将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意识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以培养站位高、格局大、有理想、敢担当、高水平的领军人才。
冯起以“中国科学院荒漠化防治领域开展工作及取得成果”为题作主旨报告,围绕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七大模式,细致介绍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显著成效。他指出,新时期荒漠化防治顺应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荒漠化防治是环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领域,环境科学研究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两者互促共进,共同推动着环境可持续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以“聚焦四个面向、立足交大特色 打造低碳-智慧-健康并进的一流环境学科”为题作学科发展报告。他指出,近年来,学院面向国际前沿,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在新时代环境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的使命和责任,找准学科的定位和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拓展各高校间以及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以创新引领推动环境学科高质量发展。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科建设发展等展开讨论交流。各高校领导代表聚焦学科特色凸显、优势学科交叉、学生能力培养、国际化教学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代表们结合各自学校的特色做法,细致探讨了环境学科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为共同寻求推动环境学科持续进步提供新的思路。
曹心德作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学院向各位专家对学院建设成果的肯定以及提出的真知灼见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学院将逐一认真研究,落实改进,进一步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他强调,本次论坛为各高校间环境学科发展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未来的深入合作搭建了宝贵平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动高校间环境学科建设经验共享,为开创环境学科更加辉煌的未来贡献力量。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迎庆建院25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为解决学院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多元视野。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致力于环境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领域领军人才,持续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交大环境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