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牛耳者》校园行专场党课 | 孔海南:投身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和事业 一辈子不后悔

彭垣钧 2025-10-30 55

    10月29日下午,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25《执牛耳者》校园行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以《投身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和事业 一辈子不后悔》为题,为师生党员带来一堂专题党课。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宁,环境学院党委书记郑浩,副院长张礼知、赵砚彬,党委副书记何圣兵、李锦红出席活动。环境学院全体师生党员、各学院学生代表参与活动。

    活动在《执牛耳者》孔海南专访正片暖场视频中拉开帷幕。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秦忆主持活动并作介绍,《执牛耳者》作为科创先锋访谈节目,已邀请多位交大院士在内的百余位科学家分享科研故事,展现上海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风貌。

    于朝阳在致辞中指出,孔海南教授的事迹是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活写照,更是交大人“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他呼吁交大师生学习孔海南教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学习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学习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情怀。希望师生党员们,以孔海南教授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在各自的岗位上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交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孔海南教授动情回顾了二十年来扎根洱海治理一线的艰辛历程。上世纪90年代末,洱海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水质急剧恶化。孔海南教授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奔赴云南,投身“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治理工作。经过三代治水人的不懈努力,洱海从曾经的劣五类水质稳步提升并长期保持在二类至三类水之间。消失多年的海菜花成片绽放,迁徙鸟类数量显著增加,“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得以重现。洱海治理成果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板。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这句孔海南教授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成为了此次《执牛耳者》校园行活动最动人的注脚。

    在互动环节,孔海南就湖泊治理技术创新、科研团队传承、就业选择等话题与在场党员深入交流。他深情勉励师生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投身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和事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恰逢重阳佳节,在这个承载着“尊老敬贤、感恩致敬”的传统日子,学生代表为孔海南教授献上一束饱含真诚的鲜花,表达对孔海南教授深耕领域、倾囊相授的感谢,向老一辈学者的坚守与奉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郑浩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孔海南教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共产党员的信仰,不仅体现在誓言里,更落实在行动中。作为环境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以学铸魂,在深学细悟中筑牢思想根基;以干践行,在攻坚克难中彰显使命担当;以德垂范,在言传身教中培育时代新人。他呼吁大家以孔老师为榜样,把党课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实干动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再立新功。

    本次活动通过深入人心的专题党课形式,成功搭建起科学家与青年学子对话的桥梁。环境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师生传承以孔海南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紧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专业本领和担当精神的高素质环境人才,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交大智慧。

    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党支部和海南专项研究生党支部的师生党员同步在线上参与此次专题党课。


师生感悟

    环境学院2025级本科生曾杨鑫权:作为一个大理人,我亲眼见证了洱海在孔老师团队的努力下日益清澈,大理旅游业的发展欣欣向荣。孔老师的经历与事迹于我而言感同身受。我曾于高中时期听闻孔老师的事迹,对孔老师心生敬佩与仰慕,如今能够面对面聆听孔老师的事迹,理解孔老师的理念与精神,我收益颇深。孔老师勇担环境保护重任,在克服重重困难仍旧坚持治理洱海,为大理人民谋幸福,为湖泊治理树立榜样。我将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孔老师为榜样激励自己,扎根家乡,扎根祖国,勇接新时代重任,以洱海哺育的大理学子身份为美丽中国建设、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境学院博士后李俊楠:我老家是大理,几乎每年都会多次回到家乡探望外婆和亲人。当听到自己所在的学院竟与千里之外的故乡有着如此深刻的联结,心中既感动也有一丝惭愧,原来这些年来所看到的洱海水质改善、环湖管网建设、海菜花重新绽放,背后是孔老师和他带领的团队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今天在党课上再次聆听孔老师亲述人生路,我内心依然深受触动。作为交大毕业生、博士后,也是一名大理人,再加上我目前的一部分研究工作涉及苍山洱海区域的新污染物,孔老师的故事于我而言,比别人更多了一重复杂的感触。曾有一次与孔老师交流,他对我说:“从云南来交大读书不容易,但交大是个很好的平台,一定要抓住机会。你现在做博后了,更要拿出真本事,不然以后也枉然。”这句朴实却有力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不断汲取孔老师治水精神中的信念与力量,坚定走在科研道路上,努力做一名不负交大、不忘科研、无愧家乡的科研工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党课开讲啦”党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环境学院2024级博士生狄蓉:有幸聆听孔海南老师的《执牛耳者》的讲座,深感激动和振奋。过去我曾多次在不同的舞台上,以一名“讲述者”的身份,去描摹和传颂孔老师等环境学院三代治水人的奋斗史诗。那时,我为前辈们“投身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和事业,一辈子不后悔”的精神而深深感动。而今天,当孔老师就站在我面前,我才更真切地感悟到,什么是最朴素的语言和最坚实的足迹。孔老师生动诠释了何为“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科学家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源于对国家与人民最深沉的热爱。这堂课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青年一代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述和传颂,更要立志成为这份精神谱系的“传承者”。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的,不仅仅是科研课题,更是那份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环境学院的博士生党员,我将以孔老师为榜样,将青春与智慧挥洒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项目“锦绣山核”团队负责人、环境学院2025级博士生徐钧洲:孔老师的每一次讲座,都是一场让我深受感召的盛宴。“国家需要什么就选什么”,短短的一句话诠释了孔老师的专业选择之路。他毅然选择了当时我国急需环境医学专业,成为我国该领域首批留学生。学成归来后临危受命,投身于国家急需事业——洱海治理,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让洱海从曾经的劣五类水质,稳步提升并长期保持在二类至三类水之间;让“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新在洱海盛开。同时推动海菜花产业化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看得见的收益,惠及当地百姓,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交大环境学院青年学子,我们当传承新时代“老人与海”精神,以扎根、奉献、迎难而上投身到环境保护中去,让环保与成果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团成员、2022级本科生朱浩哲:有幸聆听孔海南教授带来的“执牛耳者”专场党课,这位将半生奉献给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环境人,用他的“老人与海”的坚守故事深深打动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从医学跨入环境工程,他因"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而毅然前行;面对国家专项课题,他甘愿零资金回到祖国,十五年不发论文,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科学家精神。他带领团队十余年坚守洱海,让对水质极度敏感的海菜花重新绽放。海菜花不仅是生态复苏的见证,更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花。作为环境学子,孔老师的求学、研究经历激励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困难,我将追随孔老师的足迹,力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党支部教师代表张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的一员,聆听完孔老师的故事,更觉我们扎根洱海一线的每一步都意义非凡。从日本求学到扎根洱海,他将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碧水清波。作为团队一员,我们很有幸可以见证并延续着这份坚守——每一个水质数据、每一次湖区巡查、每一株恢复的水生植物,都是这份科研初心与担当的践行。孔老师总教导我们:“要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这句沉甸甸的嘱托,正是我们党员身份的生动诠释。守护洱海,不仅是一项科研任务,更是一份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面对风浪与挑战,是这份初心与誓言,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将继续以碧水为卷,以行动作答,坚守洱海保护治理一线,不负孔老师的教诲,不负党员的使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环境学院湖库水质净化及水生态修复团队、环境工程第一党支部教师代表孙珊珊:有幸聆听了孔海南教授的《执牛耳者》校园行专场微党课,我深受震撼和触动。面对洱海蓝藻暴发、海菜花消失的生态危机,他带领团队从借住民房起步,二十年如一日的治理与守护,以海菜花作为“水质风向标”科学评估治理成效,最终探索出以环湖截污、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综合治理路径。这种“用数据说话”的科研态度与“一辈子不后悔”的奉献精神,不仅展现了环境工作者的专业精神,更诠释了共产党员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初心使命。作为环境专业的高校教师,我们更应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