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魏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2020-09-24 417483

时间如白驹过隙,两年半的硕士生涯转瞬便接近了尾声。回首望去,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有同学嬉笑的欢乐,有深夜实验的汗水,有面对未知的迷茫,但最值得珍藏的回忆,却是一路上自己始终心怀梦想,肩负责任,收获的自我肯定与成长。

心之所向,逐梦交大

或许是因为憧憬魔都的时尚与现代化,亦或许是因为上海作为网球大师赛、斯诺克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等众多国际赛事的举办地对作为体育迷的我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上海这座城市,来到了与交大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华东师范大学。相较选择学校的坚定,环境这一专业的选择倒多了几分机缘巧合。高中时的我对于生物这门学科十分感兴趣,于是填报志愿时满腔热情的选择了生物专业,然而最后却因两分的差距落选被调剂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拿到录取通知的我当时对于环境这一专业知之甚少,便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一方面看到不少评论提及这专业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对它的专业课程挺感兴趣,就这样,怀着对未知的忐忑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跨越1500公里的距离,从四川来到上海,踏进了大学校园。

进入校园接触课程后,我对环境这一专业的认知才逐渐深入。还记得2014年的冬天,我国许多地区受雾霾影响严重,而当时我们正学着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课程,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所学的专业绝非是所谓就业难的鸡肋专业,而是对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专业,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环境人怀揣责任与担当,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而我亦深感本科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浅显,因此早早的决心读研,继续深入学习,为未来作为一个合格环境人做知识的储备。

本科时期的我,成绩只算勉强中上,最终以一名之差遗憾错过了保研名额,只得通过考研继续我的学习。选择考研学校时,想到每次进入交大校园时感受到的浓浓学术氛围,想到交大学子的亲切友好,想到拖鞋门外满街的美食,我毅然报考了这所学校。备考过程诚然艰辛无比,从早晨八点图书馆开馆学到晚上十点闭馆不算,回到寝室还会继续学习到十二点。那时我最喜爱的日子便是周末,因为图书馆会晚半小时开馆,意味着多出了半小时的睡眠时间。好在这段时光中有共同备考同学间相互的鼓励与支撑,倒也不算难熬。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考试的那两早晨,我骑着自行车从庙门进入交大校园,感受着冬日难得不显刺骨的微风,看着宣怀大道两边的大草坪,心想着要是以后每天都能在这所校园骑着车感受它的魅力多好。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出成绩的那晚,看着414的总分,泪水瞬间涌出我的眼眶,这眼泪中包含着复习备考的汗水,付出得到回报的喜悦,但我心里明白,这泪水更多是代表我知道自己进入交大校园,继续追逐梦想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脚踏实地,钻研学术

我仍记得,初次走进实验室时,我的导师龙明策研究员对我说“我们组都是一些很优秀的学生,相信你跟他们在一起,大家相互勉励,也会变得同样优秀”,加之因本科成绩不够好不得不经历考研的辛苦,我暗下决心,来到交大的新环境,我一定要在学习科研上更加努力,做到优异。

不过虽然有此决心,我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陷入了迷茫。直至研一开学后不久,我终于拨开了这团唤作迷茫的迷雾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树立近在咫尺的榜样,并追寻她的脚步。这一榜样便是比我高一级的同门师姐潘玥。回头看来,榜样的力量着实强大,我亲眼见证了师姐做实验,发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而我竟迈出着与她几乎完全一致的步伐,发表了两篇一作SCI论文,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与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

而在这一过程中,付出努力是必然的。本科期间,我参与的科创及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环境微生物修复方面的工作,而硕士则是开始了关于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二者相差甚大,因而我几乎是从零开始了我的实验。展开实验的一方面在于熟悉实验仪器及实验操作,为此,我从研一下学期便开始每天进实验室,帮师兄做实验的同时学习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展开实验的另一方面则是文献检索阅读能力的提高。本科时,我阅读英文文献的经历较少,英文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较弱,因此刚进入硕士阶段时,我面临着由于文献中生僻词过多而导致阅读速度慢,并且对读过的文献很快就忘记的问题。面对这些难题,我及时向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讨教了经验,开始坚持每天阅读英文文献,记录文献所讲的重要实验方法和反应机理,并且整理背诵所涉及的常见生僻词,同时,我们所修的《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等英文课程也很好锻炼了我的英语听说能力。这样一年下来,我的文献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在不断检索、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还找到了一些追踪最新研究成果的小方法,例如积极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借助公众号、社交网络、科研论坛等新媒体工具关注领域内大牛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其实,研一时的我看着许多同学尚未进组实验,有着大把空闲时间休闲娱乐,而自己却要996的待在实验室,心里不是不羡慕,但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实验室同门的相互勉励,让我及时摆正了心态,早早的让自己的实验工作走向正轨。就这样,到研一结束时,我已能快速阅读文献掌握研究前沿,并熟悉掌握了实验操作,同时探索出了自己未来工作开展的方向。

步入研究生的第二年,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实验。这期间我既经历过做实验到晚上十一点的辛苦劳累,也体验过连续一周改论文到凌晨两点的争分夺秒,既体会过实验失败的失落感,也感受过苦苦探索的反应机理终于清晰的成就感。时光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最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我完成了两部分研究工作。第一部分研究是关于过硫酸盐活化,我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将其用以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并对整个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探究,最终,我以第一作者将这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权威SCI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在过硫酸盐活化实验过程中,我还意外发现所合成的催化剂在超声条件下,即使不投加氧化剂也能达到一定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基于此,我展开了第二部分关于压电催化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功能压电催化材料并实现了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同时压电催化去除,最终我在环境领域顶级的SCI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上以第一作者成功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这些科研经历让我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样,这些成果也离不开前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积累和在实验课、科学创新项目中打下的良好科研基础。在科研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让我入学之初的目标得以实现,进而激发了我的信心和成就感,在我实现了学习科研上的自我超越与成长。

突破自我,综合发展

硕士阶段学术科研上的成绩令我欣慰于自己的进步,但最让我自豪的却是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本科时期,性格内向不擅交际的我,对于班级、社团活动有一种莫名的畏惧而不甚积极,那时的我一边觉得自己应该积极表现,一边却又害怕踏出自己的舒适圈,这种纠结的心理斗争恶性循环般得造成了我的不自信与自我否定。突破自我,改变这种游离于集体之外的状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而成为了我在交大校园最想实现的目标。

我本以为这种发自性格深处的改变会十分的困难,但事实上当我进入校园,感受到这所学校积极向上,肩负责任与使命的氛围,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友善阳光,而每天被这种正能量包围的我,一切的改变都成了潜移默化的必然结局。

一桩桩经历拼凑出了我的改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入学之初,我只是一名共青团员,而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不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积极参加青马党校,参与党支部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如今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原本内向胆小的我,在研一时加入了学校和学院的研究生会,还在学院研究生代表大会、研究生环境论坛等参与人数近百的活动中担任主持人;更为突破自我的是,向来不善交际的我,竟然自研三起担任了班长一职,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整个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周期的沟通联络工作,还组织策划了班级的毕业聚餐,这一过程辛苦固然是有,但收获更多的确实快乐,快乐于进一步拉近了与同学的距离,快乐于自身组织策划能力的提升,快乐于服务同学得到的自我价值升华。

这些经历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不足为谈,但对我而言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集体活动的经历,更多的是追求自我突破的勇气,是积极面对生活点滴的人生观,是接纳认可自身价值的自我和解。因此,在临近毕业回望之时,我常常发自内心的感叹,选择这所学校于我是何其幸运的事啊!

坚定方向,砥砺前行

两年半的时光,我在收获自我成长与蜕变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发现一个科学的问题,进而设计实验去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面对解决百思不得其解的实验现象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求索心境,这一系列过程所获得的成就感让我对科研乐在其中,但同时我也深知自己对于环境这一领域研究的涉及仍不够深入,所以我选择在这所校园继续求学深造,在环境保护、新兴材料、高级氧化技术等国家亟需的高科技领域深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然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逐梦的道路上我仍需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作为环境人的担当,将自己的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不辜青春,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