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唐文景:在交大,逐梦与筑梦

2020-10-26 259752

逐梦交大环院

高三毕业时选择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被这个专业的课程所吸引,那时的我认为这个专业既能学习到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有机会走进实验室,也许还可以在毕业之后做点有意义的事,我想这应该是所谓的热爱。大一结束后,一年的课程学习却并没有让我有太多机会了解这个专业的内涵,当时也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于是我去请教了一位很敬佩的老师。他说大一仅是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有继续潜下心来探索才能发现这个专业的美妙;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对这个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自学其他专业的知识变成复合型人才也是极佳的选择。简单质朴的话语,让我更坚定了不转专业的想法,愿自己也能潜下心来,在这个热爱的专业上不断探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这个方向,我便想一路坚持。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当时大三的我在网上观看了时任校长张杰在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有几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思源致远’凝聚着交大人感恩溯源的人文情怀和淡泊高远的志向追求,‘天地交通’蕴育着交大人气交物通的清明康泰,上下心交的众志成城;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这样的交大精神吸引了当时的我,我渴望去交大探索,去求实学、务实业;那年秋天,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官网上看到了推免招生信息,这让错过交大夏令营的我重拾希望,立刻提交了材料。

几天后,我来到了闵行校园,初见交大,初见环院,问路时热心同学的指引,监考老师在考试结束后的鼓励,面试时各个老师们的微笑,这些都让当时的我无比期望能与交大结缘、与环院结缘。第二天见到了周保学老师,和周老师交流更让我坚定了逐梦交大的信念。周老师既有那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温情,亦有那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决心。聊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周老师却说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应该顺应每个学生的发展,他希望学生在科研上锐意进取,更希望学生成为善良正直、可发光发热之人,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以最大的热情和兴趣在交大成人成才。“经师难遇,人师难遇”,与周老师的初次面谈让我受益匪浅,也着实希望能在一年后有机会在交大这片沃土上成长。

筑梦科研之路

2017年9月,怀着一腔热情再一次踏入交大的大门,欣喜中更多了期待,也正式开启了两年多的科研之路。研一上期学习了多个课程,很多课程都为我在之后的科研路上做好了铺垫。我还记得在数理统计课上无法搞清原理一筹莫展,复习时逐个击破后有了巨大的成就感;在学术英语课上倾听老师对于学术写作规范的讲解,逐渐领悟了撰写英文论文的技巧与方法;在学习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时与小组队友挤出期末复习时间,不断讨论和优化我们的课程报告。虽然自己对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是十分满意,但这一学期的学习真真切切地帮助自己沉下心来,告别了保研后长时间的浮躁与慵懒,重拾了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那一学期,我与课题组同届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准备了“绿苗计划”项目,我们在课题组导师的指导下认真研究以往绿苗计划奖学金获得者的项目,激烈讨论我们项目的亮点,确定了“城市不同功能区黑臭河道现状调研及其长效治理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为我们的项目题目,并通过仔细调研与分析,认真完善了项目背景、项目主要内容、可行性分析、技术路线等板块,最终从近百项目中脱引而出,获得了2017年度绿苗计划奖学金。这一段经历鼓舞了初进交大的我,为接下来的科研之路做好了准备。

研一下走进实验室,在课题组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开始了漫漫科研路。师兄师姐们耐心教我完成基础实验,从第一次制作光电阳极,第一次沉积双金属阴极,到第一次光电催化降解实验,他们帮助我破除了重重阻碍,掌握了电极制作和光电催化实验的窍门。最初,我的课题是反渗透浓缩液中亚硝基二乙胺的光电催化及其机理研究,降解效果不够理想,在测定中间污染物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与课题组白晶老师讨论过程中,白老师循循善诱,认真帮我分析原因,一起解决问题。遇到障碍之时,课题组的李金花老师帮助我打开心结,坦然面对实验的成功与失败,继续向前。在方向有些错误时,我的导师周老师及时指出,避免我继续发生错误,并帮我不断调整研究课题方向,最终确定了反渗透浓缩液污染物的光电催化/电催化降解研究这一课题。

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打消我对科研的热情,我逐渐调整了心态,从每一次失败的实验中寻求经验,逐渐探索出实验的奥妙。于是,我从遇到困难并不愿意去探索的状态到习惯了每天对着试剂瓶、每天对着电脑文献的状态,有了第一次最早到实验室的经历,也有了第一次深夜和课题组的伙伴们一起奋斗的经历。研二下学期,我开始撰写小论文,写出的初稿却问题很多。周老师耐心指导,认真纠错,也时刻提醒我应当沉下心来,认真科研。记得周老师说过,在热爱的事情上花时间是幸运的,科研即是他热爱之事;听完这些话,我深受触动,也看到了周老师身体力行在践行热爱两个字的含义。“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我逐渐意识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往往是通往科研之路的不二法门,挑灯夜战、牺牲周末,终于投递出了论文。修改论文时,周老师往往当天给出他的意见,帮助我高效率完成了论文修改,顺利发表了SCI论文。现在看来,遇到这样的导师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筑梦多彩生活

两年半以来,除了扎根在实验室,我也有了很多机会去提升自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的交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去发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去和更多优秀的人交流,去逐渐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学生工作让我有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积极地奉献自己。刚进交大,我加入了环境学院研究生会,后担任了研会副主席,在研会的工作帮助我提高了自己的协调策划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更让我有机会做一些为学院的发展出一份自己微小的力量。在研会工作的日子,我们策划和组织了大大小小多个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举办的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环境论坛,组织活动期间,我们需要从宣传预热、专家邀请、物资筹备、场地租借、活动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筹备,这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依次克服,从多方面、多维度去解决问题,最终,论坛举办获得了圆满成功,更鼓舞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鼓足干劲、全力以赴。

我也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和社团活动,我担任了学院2017级硕士党支部组织委员,配合党支部书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更多的同志;在企业类的社团组织开展了梦想校园行程序设计课、品牌创新等比赛等活动。将兴趣与实践结合,让我能充分利用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提升了自己的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科期间我积极备考雅思、提升各方面能力,参与过中国教育部组织的中国优秀大学生赴新加坡访问活动及台湾暑期学校等交流活动,我深知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优秀的人在一起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研一暑期,我幸运地赴日本九州大学参加了亚洲校园的暑期学校,从燃料电池到海上风力发电,不同课程的学习、不同学科的碰撞让我收获颇多。记得其中一天参观了著名的北九州能源基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废旧汽车的回收利用方式以及循环利用的能源产业都让我们感慨不已。漫步在海边的风力发电机旁,才知这片土地是多年前垃圾填埋形成的,而如今却生机盎然。这让我不禁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国家的环保能源产业更需要我们这一代各行各业的努力,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科技优势、发展先进产能,共同助力产业升级。

研二下期开始找工作以来,我不断地发掘自己,在找暑期实习时也有过迷茫,但愈加发现自己适合和喜爱的的方向,在研三秋招时拿到了多个梦想中公司的offer,也考了选调生。我想我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不仅仅是源于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源于在交大这片沃土上遇到过的太多人的帮助。常怀谦卑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开启未来之门

两年半以前,我交杂着憧憬与欣喜踏入闵行校园,如今,因为疫情暂未返校的我还无法想象毕业收好行李好离开那个地方会是怎样的心情,是圆满,是感激,或是期盼。

若是圆满,两年半期间我完成了自己的多个小目标,圆满来自于收到了小论文接收时通知邮件的欣喜,来自于收到offer的满足,来自于导师的一次肯定、同学的一次鼓励,更来自于能顺利毕业、顺利成长的愉悦。

若是感激,两年半期间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让现在的我感慨万千;感激交大的一草一木,予我希望;感激课题组老师和学院行政老师的耐心指导,予我信心;感激朋友和同学的关怀备至,予我力量;更感激父母和家人的无私奉献,予我动力。

若是期盼,未来很长,还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期盼也许是因为有了两年半科研与学习积累的经验让我有了信心去面对更多挑战,也许是因为交大人“爱国荣校”的担当让我有了勇气去迎接更多未知,也许是因为想带着“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的使命在未来奔跑。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总书记这句朴实无华的话也正是我过去、现在与未来前行的灯塔。愿带着交大带给我的信心与勇气,继续逐梦与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