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丨张弘——青春无悔,一直在路上

2021-03-09 128901

    “从本科到硕士,在交大环境学院一共度过了六年半的时光。起初有过懵懂,过程有过迷茫,但好在遇到了许多尽心尽责的老师和贴心温暖的同学们,也获得了很多难得的机遇与挑战,让我在人生最宝贵的年纪里拥有了一段无悔的青春。”

      结缘环境 奋力赶超

    高中毕业时,通过自主招生,我进入了交大继续学习。坦白说,“环境科学与工程”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毕竟当时对这个专业并没有太多的认知,而且考虑到自己的学业特长,我所填报的专业大多偏文科。只记得当时,大气污染非常得严重,雾霾天气频发,PM2.5成了新闻和大家口中常常议论的词汇。于是带着一点“英雄主义”的情结,我把这个专业写进了我的志愿单中,想着如果考上了,就能为国家的环境事业做出一些贡献,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了。没想到最终,也真的就被这个专业所录取了。我是一个比较相信命运的人,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与环境的缘分。

    不过,学习环境的过程,对我而言,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早在大一,它就给了我一记下马威。高等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各种实验课……这些偏理的课程着实让我感受到了高等教育的“苦涩”,但至少还能勉力维持一个中等的成绩,直到我遇到了《有机化学》。在这门课的期中考试中,我献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挂科,而它也成为了我学习上的分水岭。因为至此,我开始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力求作出改变。我认识到,大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相比于死抠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整体观念,对知识架构进行梳理,然后把握住重点,再集中精力开展学习。及时总结适合自己并正确的方法远比一味地埋头努力更重要。最终,我也通过这次自我整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逆袭,并且在之后包括研究生的课程中也都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大四时获得了保研名额,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所以这样说来,《有机化学》算是我整个大学期间,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是影响我最大的一门课了。通过这个事例,也很想告诉那些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付出和收获不对等的学弟学妹们,不要怀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不要就此磨灭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所有的一切可能只是暂时不得法而已。可以先跳脱出学习的压力,和同学一起畅快地玩几天或者是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去找找考试失利的原因,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学习。

    丰富体验 多元发展

    学习之余,也要更精彩地生活。高中时期,我就对大学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组织和特色活动充满了期待。在大一的时候,结合个人的能力和兴趣,我加入了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学生会文艺部。通过“环保进小学”“环保进社区”等系列活动,教大家制作叶脉书签、绘制环保袋、利用废弃易拉罐创作工艺品,越来越让我看到了我们专业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迎新晚会、校庆、院庆活动的组织,也让我学会了写策划,学会了协作与组织,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谊与回忆。大二时,我成为了文艺部副部长,有了更多历练自己的机会。大三时,我担任了学院的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联系党员和积极分子定期参加党组织生活会交流思想,也组织过一些跨年级的参观活动。任何年级的同学对入党流程存在疑问,或者思想上存在一些疑虑,我都欢迎她们通过各种方式加我微信向我询问,并且耐心地给予指导。整个大学期间,我担任了很多名同志的入党介绍人,为他们撰写推荐材料。也非常高兴,我的工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终获得了“优秀学生党员”的称号。

    硕士期间,为了获得一些不同的体验与锻炼,我选择了在学院教务办担任助管,协助处理学生事务和课程、考试安排、答辩等方面的教务工作。先后配合过邓雯予、李亚红两位老师,她们为人都非常地温和亲切,同时在做事方面又是有条不紊并且高效的,潜移默化中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也帮我树立了一种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这对我未来就业乃至一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深耕科研 勇于创新

    大三时的一门《水处理工程》课培养了我对水资源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兴趣,也让我结识了一位好老师——李春杰老师。于是在大四选择毕设课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联系了李春杰老师,并成功加入了他的课题组。我所研究的方向是对养耕共生系统中的养殖污泥进行植物营养回收,这是一个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应用来看,都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因为它可以推动养耕共生这样一种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可精密控制的高效率食品生产模式,变得更加的经济与可持续。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内容,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和试验方案少之又少。所以,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和我的导师几乎是从零开始不断摸索的。不过,我们在这个新的领域也还是在寻求更高的突破,为实现更高效的营养回收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新型曝气生物滤柱作为装置,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使用木屑、秸秆等木质纤维素作为填料,来试验其回收效果。我的导师曾说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试验前期,我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相关领域内的文献,以求制定出一个更科学可行的试验方案。同时,积极地向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学习一些常规的试验方法,也会进行一些科研问题的讨教。张博宇师兄、黄秀玉师姐、董正轩师兄,尤其是石鸿韬师兄,都帮助了我很多,非常感谢他们耐心的指导。试验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养耕共生装置是搭建在农生大棚的,所以我每天都会去那里取样测样。身边的一些同学在提到我所做的试验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养养鱼,种种薄荷、草莓”之类的画面。确实,这是我们组研究的小情趣。因为需要从鱼池中捞鱼称鱼重,我还收获了捕鱼技能。但是,试验也是有辛苦的一面。用砖头敲开管道阀门,站在铁杠上取包埋菌样品,爬到1-2m高的地方接水样,烘干养殖污泥(残饵+鱼粪)并将部分研磨成粉,附加后续的处理和清洗……也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另外,大棚中的蚊子是我试验中最大的障碍。我本就是一个“吸蚊体质”,大棚内的蚊子又非常地多,每次一开门总有肉眼可见的一群一群的蚊子向我簇拥而来,仿佛在欢呼着“开饭了”,所以每天比昨天少一个蚊子包也成了我科研期的小目标。不过我知道,做研究,尤其是工程方向的研究,必然是要经受一些“接地气”的考验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实际,获取最本质的结果。而且,我的导师也总是在尽可能地为我改善试验条件,亲历亲为地帮我搭建了许多防护措施,也想了很多防蚊的办法,确实也令我非常的感动。

    本科阶段在领域内的初步探索,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我所做的研究背后的价值以及可优化性,所以在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继续深入该方向。硕士期间,我又先后换了两种填料,采用了两种运行方式,前后共做了四轮完整的试验。我们的试验周期较长,每一轮试验中,滤除阶段在40-60天,营养转化监测在20-40天。所以,学院里认识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可能常常都能看到我提着一箱测试仪器进进出出。为了分担我的科研压力,导师在课题组内部安排了值日,发动全组的力量和我一起共同维护我们在农生学院的大装置,并且把自己也排在了值日名单之内。此外,只要他有空,他甚至还会开车接送我去取样测样。在我的心中,我的导师,李春杰老师,真的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在他的身上,不仅有对专业领域独到的见地和对科研的热情,还有对学生真切的关心与爱护,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无一不感染并影响着我。得此良师,实则我幸。

    最终,在他的指导之下,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就所设计的营养回收装置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并且该装置已经在一家农业生产基地得到了实际的生产应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两篇英文论文,一篇一区A档SCI论文,一篇EI论文;二作身份也有一篇英文论文已完成内容撰写,目前在投。

    虽然现在再回头看看,科研的过程不可谓不难,但我真心觉得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不仅仅是因为最终收获到的研究成果和它给我带来的荣誉,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对我工科思维的塑造,对我科研能力的锻炼,对我作图技能的培养,对我论文撰写水平的提升,对我学术汇报能力的考验,对我国际视野的拓展,以及我们整个课题组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情谊,这些都将伴随着我继续前行。

    把握机遇 追求突破

    硕士就读期间,我还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实践交流的机会。每一次,我都全力以赴,争取把每一次挑战变成突破。研一暑假,我参加了交大的一项全球挑战计划,赴马来西亚学习并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性实践。在当地,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这四个国家的学生被分散组队,各组均需结合所分配到的主题协作完成调研和小组汇报。我所参与的课题是社区堆肥。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访谈、资料检索、小组讨论,我更完整并深入地了解到了厨余垃圾堆肥技术的全貌以及应用潜力,也针对其未来进一步地规模化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这次实践也帮助我构建了一种国际化视野,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种交流学习的价值。近年来,我们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环境学子,创新性研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珍惜这种“睁眼看”的机会,把其他国家和地区好的经验或者是教训完整地吸纳,然后就我们自己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做一些因地制宜的适应性改革或者是推动技术更高效地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更快的赶超和更优的突破。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分组组长的职责,所以这次经历也是对我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大考验。实践项目结束之后,我和一些异国学生也还仍然保有联系,收获了不少难得的友谊。

    研二暑假,我参加了暑期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项目,赴浦东新区政协办挂职,同时担任了浦东新区实践团的校级联络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扎根基层,勤勉工作,努力展现交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直接参与了区政协社情民意工作会议(100+人)、浦东新区六届人 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扩大会议(600+人)等会议的筹备联络工作,得到办公室领导的认可。

    研三学期初,我参加了第六届亚洲低碳国际会议,在国内外优秀学者的面前,就我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做了口头汇报,还获得了“Best Oral Presentation”的奖项,也算是为课题组、为学院、为学校争得了一份荣誉。同时,我也报名成为了会议筹备委员会的一员,在会议期间承担了一些事务性工作以及分会场技术主持的工作。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在即将迎来毕业的这一刻,再次回望过去的一切,最想说的其实是感谢,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也感谢A一直坚持奋斗的自己。犹记得入学之初,怀抱着一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果敢的心进入了环境领域。如今再次面临人生选择,唯觉初心不改,信念愈发坚定。未来,我将深入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继续绽放无悔的青春。我会带着母校交大教给我的知识与能力、责任与担当、勇气与爱,不断前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层环境治理、为美丽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