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 陈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21-03-09 195131

    与上海交通大学正式相识于2018年9月,两年多以来心态的变化,个人能力的成长,是迅速且切实有力的。

与“环境”的相遇

    选择环境,肩负使命

    2014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我选择了环境科学,好像那时候大家说“环境”,代表着绿色,生命与活力,于是心里潜藏着的那颗小小的爱国种子在生长,选择了这个专业,就由然而生一种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使命感,这种强烈的驱动使我主动选择与环境科学结缘。越发接触,越发了解,环境科学作为近二十年新生的交叉学科,涵盖之广泛,可择其一而专,深以究竟。而从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也愈发对环境化学有更浓厚的兴趣,水污染控制过程理论的学习也希望以后能在水环境方面有更深入的学习。于是在报考研究生时也毫无犹豫继续深造,在研究生生涯中有幸遇到环境化工课题组继续环境专业的学习,更有幸自己的研究生课题是用电化学和金属催化的方法处理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

与“交大”的相识

    汲取优秀的力量

    觉得自己是幸运的,2018年9月顺利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学习深造,初始交大第一课,“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不仅是作为交大学子的光环,更是强烈的使命感,而也是作为环境人应尽的责任,“做一等人才,修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是时刻要求自己的标杆。在交大,你会感慨碰到的每个人带给你惊叹不已,他们或潜心研究,或诲人不倦,或博学慎思,则感概自己的渺小,也成为迫使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两年多的硕士生涯学习,自己飞速成长了许多,内心一点点自信的积攒是交大给我的力量。

    研一

    研一开始从公共课到专业课的学习,虽似乎总有整理不完的数学笔记,但室友和同学们的努力帮助,课后作业也一起讨论。多到每周都有做不完的Pre,《可持续能源》赵一新老师的全英文授课,《水体污染控制》汇报中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思源湖污染处理方案汇报,但每当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一个任务,过程中的明确分工,你更会觉得他们的能力强大,觉得交大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每个人的思路的清晰缜密,汇报时的镇定从容,更是我每一点都要学习的地方。还记得孔海南教授给我们上的《水体富营养化》这节课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睿智的光芒,为我们讲述洱海治理的故事,他说到“做洱海的守护者,我无怨无悔”,

    他十多年为洱海治理的贡献,“老人与海”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环境人。他“心怀使命,坚持,务实,扎根一线,十年磨一剑,只为还洱海一个皎洁的明月,祖国的一片碧水蓝天”。

    多彩的业余生活

    课堂外,每个小伙伴都把自己过的生活的多姿多彩,爱好摄影的,朋友圈发的每张照片都想给他们点赞;爱好音乐的,吉他钢琴都弹的专业;爱好运动的,每天都活力满满。交大校园是个很包容的地方,只要你敢,她给你充分的空间,总有学生比你更加有勇气,你会在零下的天气看到穿短裤跑步的学生。他们都不止只于业余兴趣,你会赞叹他们好像在玩转这个兴趣。那些在不经意擦肩的同学,每个人都优秀到总有一项能代表他们的标签,这些tag后面,是他们不仅有天赋,也更多是努力在把握每一分钟的充实。

    喜欢和室友一起去逛植物园摘柚子,喜欢讨论每天要去哪个食堂吃什么,毕竟交大食堂那么多,一周安排不重样,喜欢听室友分享她的实验进展。两年来,也慢慢最爱图书馆里的时光,这里有在熬夜奋战的“大神们”,被预约完的小组会议室,你也总能找到想要的资源,不论书籍与数据库,对交大学子提供的网络服务,从图书馆讲座到大师讲坛,都是更愿意在交大学习的原因。

    或许,现在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刻,才更加想念这些时光,想念那一杯杯咖啡后的奋斗。

与“环境化工”课题组的相知

    在温馨的大家庭中摸索成长

    第一次见到贾金平教授,那和蔼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慈祥,更是在了解到他深厚的学科成绩,桃李满天下,是真正育人与培人的尊师,是由内心的尊崇。贾老师同时身兼化学学院的党委书记,工作繁忙,但从来不迟到任何一次组会,耐心聆听每一位学生的汇报,给出睿智且切中要害的意见,一下就能为科研瓶颈指明思路,更经常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办公室和学生答疑解惑。

    更有幸李侃老师能成为我的硕士导师,作为他的第一个硕士学生,虽然自己一进入课题组就有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每位导师给你的温暖,是亲切的家人感觉。记得刚开始进入518办公室的门,就觉得每位师姐都好美,李晨师姐说话温柔,跟着她开始学分光法测氨氮,会和你一起讨论如何高效的安排实验时间。记得研一上学期,李侃导师耐心地制定了研究生课题,金属化学催化还原硝酸盐,一点点给我解释课题内容,详细给我一些参考文献,寒假结束考试周后,自己开始测定氨氮标线,慢慢制备催化金属电极,实验上的每一点滴的操作指导,我从一个科研“小白”开始成长,每一步都无比感恩李侃导师,事无巨细,每一次组会汇报前PPT的修改指导,每一幅数据图的整理思路与逻辑阐述,都是李侃导师慢慢培养我的科研思维。

    课题组王亚林老师也像超级和蔼的家里长辈,应迪文老师,你会觉得他像个百事通,神奇地精通各种电化学仪器,电路工作原理。组里的师兄师姐们nice到丝毫不给你任何前辈压力,喜欢和他们一起做实验时的欢乐氛围,每周羽毛球场上的“较量”,一起聚餐,春游,一起玩U-know。张师姐也更是在生活给我很多关心,生病时给我送水果,带我们吃好吃的,中秋节会给我们留可可爱爱的月饼,心情不好时打电话安慰我,像自己的大姐姐,温暖陪伴着。

与更好的自己拥抱

    感谢恩师,让我有自信的底气

    两年多以来的自己真的成长了很多,无论学识与见识。能顺利考上交大的研究生已有多半运气,能在李侃导师的带领下更是幸运。虽然本科有积攒无机实验的操作功底,但研究生是真正开始将科研作为专一学习的开始,一个全新的课题,完全的小白,记得自己刚开始从标线测定就用了四天,而以前本科实验所有要用的溶液都是实验老师们先配置好直接就拿来使用,自己开始溶液的标定,显色剂的配置,感受到了“独立”与“慌张”,但李侃导师一点点指导,那时候就觉得自己一定要争气,做出点成绩证明自己,更不能让老师失望。我记得我第一次组会汇报,现在也觉得PPT做的真差劲,汇报后李侃导师知道我一点点修改,Origin图的配色,图标字体大小。终于实验顺利,有所成果性数据,到第一篇SCI论文可以顺利撰写,从introduction 的思路逻辑,整个Result的discussion部分的安排布局,李侃老师一遍遍指导与帮忙修改,于是很顺利在研一就发表了一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没有了毕业压力,整个人也建立了很大自信。科研从来不是一番风顺的,要耐得住性子与挫折,第一篇文章实验过程也遇到关键性岔路,当时直接制备金属催化电极来还原硝酸盐时,并没有明显效果,但科研嘛,需要反复大量的实验才能找到合适的点去突破,终于顺利找到关键的方向后,每周都有大量的实验数据量积累才能保证比同辈学生要快一点点的科研节奏,其实又远比我更努力的同学,也只是自己稍微比他们幸运,有导师们更耐心的指导与及时修正,不至于在岔路上走的过远。记得第二篇SCI数据积攒到可以写文章的时候了,也是去年寒假,正好碰上新冠疫情在家呆了快四个月,李侃老师远程指导论文撰写,还记得大段大段的微信文字指导,每幅主图要怎么构成,因为数据量乱,实验逻辑本身也不够清楚,反复修改了近十稿,老师一点也不抱怨累,我内心觉得很亏欠,20年5月份回学校后才投稿,反复多次被拒后老师反倒鼓励我不要丧失信心,一点点耐心修改后文章终于被Journal of Catalysis接收。实验外,老师积极鼓励我报名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做学术汇报,包括ISEST、亚洲校园等会议,和课题组导师们带队我们一起参加《环境化学大会》,注重我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我有学习TEM、SEM电镜表征仪器的机会。因为表示想出国继续深造读博深造,顶住压力给我留出大量自主时间攻克语言考试,鼓励我不要气馁,不要丢失自信。这份师恩在心中,是真正温暖我使我一点点自信的力量,使我慢慢在变得更好。这两年多的自己,爱上了运动,喜欢上长跑,听着音乐能每周至少两次绕交大跑一圈。

    聚也匆匆,散也匆匆,花开花落总无穷,谢谢在我读研期间出现的每一位可爱的你们,每一位给予善意微笑的你们,我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我将传承、发扬交大优秀传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我相信我正当年也正青春,未来的路很长,我会用心经营一切,时间来给我答案。

梦在心中,路在脚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