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 付双——平凡岁月,砥砺奋进

2021-03-19 190566

    自2017年参加交大优才夏令营,与交大结缘,后经保研来到交大。转眼已是2021年,我回想在交大近三年的学习时光,深感荣幸,也是收获颇多。

    忆往日·甘苦犹存

    在来交大前,我也曾迷茫过,不知自己该坚持研究什么,也不清楚未来迎接自己的是什么。可以说,从研究生开始我们也真正面临自己抉择,从选研究方向、选导师开始,当时的我也不明朗。还记得那晚我的导师——程金平老师和我电话介绍课题组的背景,我开始进入大气方向的研究。直到现在,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很幸运,从事的大气研究。

    刚开始的研究生一年级,相比其他同学,我们新入课题组的研一生很多时间都在做项目。当时也总觉得太辛劳,现在才发觉当时的付出确实为现在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初入课题组,面对我们这一届新的毕业要求,发表高水平论文成为我们无形的压力。在导师对我们学习科研的有序安排中,所有的事情也在稳步进行。自研究生入学前驻北海进行调研的两个多月的实习,切身投入到环境政策的落地实施中,磨练了我科研工作的务实意识,也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我对广西省的地域分布的了解可谓比对我的家乡——河南省还要熟悉。广西北海市大气臭氧课题(G-BZCG004-2018),是我负责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我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的大型项目,期间筹备并主持3场大型培训会,后续也一直跟进广西北海市的大气污染防控。作为项目负责人,多次大气污染研判,科研报告入选《2018年广西环境与发展报告》(蓝皮书)。同时北海也是我论文的主要研究区域,根据北海的大气研究,我发表了两篇高水平的SCI论文,对这祖国南疆区域更是情有独钟。

    这两年多的科研生活,跟随导师我走过庐山、去过桂林、驻过北海,和师兄师姐一起扛仪器、挤地铁、泡夜间的实验室,见过凌晨四点的交大……通过各地实验采样和大气监测数据分析,科研能力、个人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可以从自己的小生活圈逐渐可以看到更远的地平面,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接触世界,可以发现问题、挖掘潜在数据,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进而呈现在文章中。在交大这个大家庭里我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老师、师兄师姐、室友到生活中的叔叔阿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从未后悔来到交大,成为一名交大人。

    早规划·脚踏实地

    面对入学时,总觉得遥不可及的毕业要求,现在回头看,也是超额完成,为自己的硕士学习生涯画上完美句号。在北海项目完成的基础上,自研一便开始梳理数据,2019年的5月份便开始着手写小论文,当时也初入门,懵懵懂懂,断断续续地写着,终于在导师给我划分的时间节点延后两个多月,在2020年1月份手稿投出,当第一次投稿,大修之后被拒,又历时四个多月。当时也正值疫情居家时期。被拒之后,我便不急着投稿了,真正进行大改大修。一个多月的自我查找原因,自我修订,也算是愈挫愈勇,我投了一个更高的期刊,也快速见刊,终于在2020年7月份在Sci. Total Environ. (Q1, IF =6.551)发表了第一篇SCI一作论文。在此也是感慨万分,我们要勇于接受失败,更要留足时间容许我们纠错,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规划,未雨绸缪。

    第一篇论文顺利接收后,我便开始着手第二篇小论文,这里也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指导我们撰写热点论文,收获2020年课题组热点论文大丰收的同时,也为疫情大气污染防控贡献我们的学术力量。自然我的研究区域还是在我在最为熟悉的广西北海,继以往的研究,我作为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 (Q1, IF = 6.792)发表一篇疫情热点论文,也作为第二作者在J. Environ. Sci.发表一篇SCI论文,两篇分析疫情封锁(Lockdown)的空气改善效应的论文被国际认可和采纳,为疫情期间大家的学习提供了借鉴。疫情是灾难也是机遇,是我们为学术、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2020多灾多难的年份,是给予我们的挑战更是一次机遇。确实因为疫情,我们的正轨日常被打破,不能返校学校也对我们的实验、科研造成影响。但我硕士期间科研产出的关键时段也是在这疫情期间,从2020年的5月到10月我陆续发表两篇论文。我们需要有规划意识,更要有发现时机的睿智,脚踏实地落实。疫情打乱了我们很多科研安排,但在这乱世中仍有很多师兄师姐出类拔萃,我们也要有见贤思齐的进取意识。2020年2月份到10月份几乎掰着手指过每一天,每天充实的安排让我少了很多心慌,也感谢自己2020年的坚持。

    追梦路·勇攀高峰

    自本科开始,我便投入到科研课题研究,作为小组负责人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 (2016A64262),硕士期间更是积极参与多项研究课题,除主要参与的广西北海市臭氧课题,也参与上海市全国第二次污染普查扬尘源专项,助力污染普查顺利进行;此外,也参与到交通网格化监测设备比对测试/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技术指南编制/上海市2018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课题。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及院系活动,2020年10月,担任第14届全国环境博伦会大气污染与控制分会场主持人,并作Oral汇报,同月参加第二届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也积极参加了全球COVID-19疫情下的环境与健康论坛及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多场合、多课题的横向、纵向的交叉学习,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要求。

    怀着对新知识、新研究浓厚的研究兴趣,我继续读博深造,主攻大气污染与治理方向,为大气污染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毕业之际,博士入学前,我也面试了中科院电力所创新使命的一份实习生工作,更多地接触环境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为自己未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未来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不成定论的,未知的事物也增添了我们内心的畏惧。这正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优中择优,前行之路也注定不会太平,我们更要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感恩过往·不惧未来

    其实,自小我的家庭便不富裕,弟弟常常生病住院。前几年我们失去亲人,也差点失去亲人,回头看仍然热泪盈眶。从大学到现在,我都享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的经济支持。从大一下学期,我开始做兼职供自己读书也为补贴家用,开始的半年靠着家教费一个月460块努力过活,这些年也习惯了和家里人报喜不报忧。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全国上下的大爱积聚,多少生命的流逝,更是庆幸风雨兼程中的大家和小家可以更顽强的走下去。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周末的兼职,平时的助管,我在交大的大环境里不断提升自己,更多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过程虽然很苦,拨开重重迷雾,我们终会再沐浴阳光。回首过往岁月,平凡的不平岁月里,我们挽着手已经走过来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是毕业生,也成为2021届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收获颇多。怀揣北上广之梦,在交大这个梦想之地,开始的追梦之旅,我从未后悔。参加多方位的讲座及论坛,在交大浓郁的学术氛围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2018-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张明为奖学金以及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学蒋氏奖学金。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共计6篇,包含两篇一区的一作论文;2篇二作论文;合作发表(非一二作)论文2篇;参与申报发明类专利1项。

    感谢交大可以给予我一根长杆,阳光洒落的地方,在交大,我有了更多更远的科研梦,更清晰的未来规划,笑着跑着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