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 肖诗茳——选择交大,选择责任

2021-04-14 142617

    自2017年4月起,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我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获得了环境经济与自然资源方向的硕士学位。以前也为留在荷兰还是回国之间有过犹豫,但是每每在国外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事业,我都无比激动和兴奋。最终,我通过笔试和面试,获得了在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但是其中的许多瞬间都让我在成长的路上倍感温暖,我想即使多年以后这仍将带给我积极的影响。

    起初选择环境领域作为研究方向,是看到国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看到每天产生巨量的生活垃圾。恰逢此时,国家把“生态文明”当作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上海市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强制性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因此,我在指导老师董会娟副教授的建议下,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作为自己的论文方向。为了收集一手数据,我多次赴上海市老港固废基地、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等单位调研,询问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调研数据和文献检索,我构建了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全过程模型,并检验了多重政策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影响。此外,我还识别了影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力,并以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节能潜力为指标模拟了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提供科学建议。研究成果有4篇SCI已发表在环境学院AB档期刊上,总引用量已达100余次;并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咨政建言。由于研究结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我2017年8月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2019年7月赴北京清华大学参加国际产业生态学年会,并做海报展示;2019年11月赴韩国高丽大学参加国际环境科学中心主办的第五届科学与政策大会,进行口头汇报;此外,我还担任了中科院1区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的审稿人。

    看似顺利的读博过程其实也遇到过困难,就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记叙“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董会娟副教授总会耐心听我讲述困难的来源,我已经尝试的解决方法和需要的帮助。同时,董会娟副教授也利用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我的研究提出建议。SCI论文的发表,难免遇到被拒稿的情况,董老师总会帮我认真分析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和潜在的应对策略。这样一遍遍的打磨文章,让我在SCI论文的写作上有了巨大进步。

    董老师为了锻炼我的能力,让我担任了《环境管理》课程的助教,我也从帮老师收集资料、PPT制作等方面获得了提高。由于突出的表现,我同时在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担任了两年助教培训师的工作,负责对全校新任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累计培训近1000人次。该项工作受到了教学发展中心老师和培训学员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另外,为响应国家赴基层就业的号召,我在2019年暑假参加了环境学院赴陕西、内蒙古的行业调研实践团,深入了解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就业情况,并和陕西省委组织部的领导就专项选调生的政策进行交流,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

    在创新创业方面,我在2018年成功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第八期宣怀班。在宣怀班里,我深入学习各类创新创业知识,并勇于实践。并于2018年的暑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创新创业海外训练营。在斯坦福大学期间,我学习了美国在技术商业化、股权融资和风险控制战略等课程。此外,我还到美国的创新中心硅谷的风投企业对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模拟路演。

    在上海交通大学这个优质的平台,我受到了优秀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并且树立了远大的家国情怀。在交大我也遇到了非常多优秀的同学,在环境学院耿涌老师的课题组,师兄师姐们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和高质量的论文发表都让我在交大这个中国最高等的学府收获了很多,鼓励我不断进步,迈向更高的台阶。

    除此之外,为能健康地国家工作五十年,我平时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在2019年,我参加了“2019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游泳比赛”获得了成人组男子50米蛙泳第二名。2020年,我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12.9”校园马拉松。

    交大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自我踏入交大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成为我印在心底最真挚的感情。在这四年里,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热情地帮助我,大方地指导我:这些都让我更加明白“饮水思源”的含义。而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也让我最大程度发挥自己,希望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以让学校以我为荣。